杨宪益:述说翻译二三事
发布时间:2005-04-18 浏览次数:2871 文章来源:
他是那种人,望之俨然,处之温和。别人对他的一千多万字的译作高山仰止,他却说没什么值得流传下去的,书全都送了人,几乎一本不剩。我们告
诉他有人窃用他的名字出书,他一笑了之。不怕坏了你的名声吗?他抿进一口烟:“无所谓。”
●庭院深处的记忆
坐车到北京市北海后门。走在窄窄的胡同里,一辆辆载着游人的三轮车不时从身边驶过,打破一片寂静。七拐八拐了好一阵儿,我终于找到了那处青砖灰瓦的院落。“杨老,您好!哟,您对窗的风景不错呀。”杨宪益先生接过话茬:“马马虎虎,院子太小。”
杨先生的精神状态很好。虽然年已90,但其面色依旧红润。因为身体的原因,一向好酒的他现在已经不怎么喝酒了,只不过,每天还是要抽上一、两包烟。点上一支烟,先生的思绪好像又回到了年少时节。
“小学是在家里念的,家里有老师,10岁左右开始学英文。”先生说。
与先生的对话中得知,中学毕业后,杨宪益考上了英国牛津大学,读希腊拉丁文学。这个时候,他与英国姑娘戴乃迭相识相爱。戴乃迭出生在北京,也很喜欢中国文化。1940年,两个人一同回国。我问先生:“当年为什么要回国?”先生答:“中国人为什么不回中国呢?”“当时您没有犹豫过?”“没有。”“您夫人是英国人,当时她愿意和您回来吗?”“对她是困难一点儿。”但是,夫人还是跟着杨宪益回国了。
●走上翻译之路
1943年,杨宪益夫妇去了梁实秋的编译馆。当时的国立编译馆只有人将西方经典翻译成中文,还没有人进行中文外译。梁实秋希望杨宪益夫妇能去领导一个部门,专门从事将中国经典作品翻译成英文的工作。杨宪益和戴乃迭两人的中文外译事业也从此开始。
“您翻译的第一部作品是《资治通鉴》?是不是从那时候开始,就想着以后一生以翻译为主了呢?”“没有。原来我的兴趣不是搞翻译。不过,后来觉得做翻译可以跟我爱人在一起工作,就到了编译馆做了翻译。”先生答。
1952年,国立编译馆撤销以后,杨宪益夫妇接受中国外文出版社的邀请到北京。当时外文出版社刚刚创立英文版的《中国文学》杂志,请先生主持翻译中国的文学作品。在这一时期,他们夫妇翻译了大量的作品。
●翻译“读了一半”的《红楼梦》
“《红楼梦》这部著作是您翻译生涯中历时最长的一部著作?”“其实,我不喜欢看《红楼梦》。小时候读《红楼梦》,我只读了一半都没读完。刚刚开始没多久,我遇到一个英国朋友,他是一个汉学家,叫大卫·霍克斯,他告诉我说,他在翻译《红楼梦》,已经翻译了两年多了。他翻译出来的版本用的名字是《石头记》,我为了显得和他的稍微不一样,就用了《红楼梦》这个书名。说我是翻译家,其实我爱人才是翻译家。都是我把初稿翻译出来,交给她加工,她费的力气比我的还大。”
离开小院前,问先生:“现在是不是经常回忆起过去的事情?”没想到先生却反问了一句:“为什么要回忆过去呢?想些现在的事不好吗?”走出小院,正午的阳光照在青灰色的院墙上,让人感觉到一种难得的澄净安宁,不由得想起苏东坡的那首词:“回首向来萧瑟处,归去,也无风雨也无晴。”
杨宪益小传
杨宪益,1915年出生于天津,1936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莫顿学院研究古希腊罗马文学、中古法国文学及英国文学。1940年回国在重庆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。1943年后在重庆北碚及南京任编译馆编纂,1953年调至北京外文出版社,曾与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中国古典小说《魏晋南北朝小说选》、《唐代传奇选》、《聊斋选》、全本《儒林外史》、全本《红楼梦》等,以及《鲁迅全集》、《青春之歌》等。 刘晋锋 孙巧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