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

发布时间:2022-12-06       浏览次数:1496       文章来源:中国社会科学网

 2021年5月31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:“讲好中国故事,传播好中国声音,展示真实、立体、全面的中国,是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任务。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,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,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外部舆论环境,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积极贡献。”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,高校亟须集中力量加快培养能够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高素质翻译人才,这涉及人才培养方案、师资队伍建设、专业课程设置、教材编写、课堂内外训练等多方面多领域。

  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,是新时代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重要环节。目前,我国仍然面临高端翻译人才不足的情况,这直接制约了中国话语的表达和转化,也影响着中国特色话语体系的构建。面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,近年来很多高校已经在翻译课程中增加了国际传播内容,有的学校计划在博士和硕士阶段,尤其是专业硕士阶段,在外语学院或者翻译学院而非新闻学院开设“翻译与国际传播”专业。通过加强翻译人才队伍建设,促进中外文明交流互鉴。

  生逢伟大时代,肩负光荣使命。培养具有全球视野、人文精神、国家意识、民族情怀、跨学科知识和专业素养的高水平翻译人才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。当前,高校应坚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以培养“坚守国家立场、精通中外翻译、具有国际播能力”的人才为核心,加强高素质翻译人才队伍建设,更好地满足国家对各类翻译人才的需求,服务国家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。

  在培养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事业中,高校一方面需要持续发力,提升培养翻译人才的能力;另一方面在“新文科”建设背景下,需要强化“翻译与国际传播”能力建设。

  在培养提升翻译人才的能力方面,一是高标准设计翻译人才培养方案,完善翻译专业的课程体系,突出实践教学的鲜明特色,创新产教融合机制,实现实践育人的显著效果。二是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,努力打造翻译实践和行业经历丰富、教学科研水平高、富有创新精神和国际传播能力与素养的高水平师资队伍。三是推出高水平的教研成果,不断培育教师科研能力,使得翻译专业教学成果突出,翻译实践及科研成果丰硕。四是打造高质量的课程教材,推进重要话语、专门话语、最新话语纳入教材建设,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。例如,开展《理解当代中国》系列教材的推广和使用,推进《习近平谈治国理政》多语种版本进高校、进教材、进课堂。五是开展高质量实践教学,通过数字化教学资源库、同声传译实验室和虚拟仿真口笔译实训中心等现代化教学设施,以及校外实践教学基地,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、扎实翻译专业能力的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。六是搭建产教融合平台,推进学校与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合作,对接翻译人才市场需求,不断提升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、职业胜任力和综合素质。

  在“新文科”建设背景下,强化“翻译与国际传播”能力建设,一是依托外语优势,整合多学科资源,形成翻译学、新闻学等多学科融合发展、协调联动的学科体系。二是强化新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,使学生了解不同媒介新闻产品,掌握新闻产品的传播和表达形式。三是提升学生跨文化传播意识和素养,让学生深刻认知民族文化和世界格局,系统学习域外知识和他者经验,不断提高共情和沟通等能力。四是高校通过理念创新、模式创新、机制创新,使学生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,成为具有深厚家国情怀、开阔国际视野、较强专业本领和国际传播能力的高素质翻译人才。

  总之,努力培养高素质的翻译人才,有利于加强不同国家、民族、文化间的沟通交流,更好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,助推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,进而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、传播好中国声音,让世界读懂当代中国、理解当代中国、认同不断发展进步的中国。

  (作者系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;大连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党总支书记)

0
无标题文档